Karl Blossfeldt (卡尔·布劳斯菲尔德)
卡尔·布劳斯菲尔德 是德国柏林皇家艺术博物馆的教授,为了向学生展现自然界的艺术结构,自学摄影,并自制了一系列照相机,可以将植物局部放大30倍。
1928年,63岁的布劳斯菲尔德将自己拍摄了35年的植物照片加以精选,出版《自然的艺术形态》(德语:Urformen der Kunst,英文:Art Forms in Nature),产生了深远的影像。《自然的艺术形态》中,镜头逼近植物的花朵、茎叶、种子、花蕾等,在柔和的散射光之下,用极端写实的方式将植物的细节显示出来,呈现出抽象的画面,如同人造般的精致和规律性。

《自然的艺术形态》

卡尔·布洛斯菲尔德
评论
摄影在科学认知方面同时还开启了面相学的观点,揭露 了影像世界的极微小之物——相当清晰也够隐秘,足以在白日梦里觅得栖荫之地。现在这些微小之物透过摄影改变了尺寸,放大到容易表述形容的地步,这样一来,科技与魔术之间的差异显然只是一种历史性的变数而已。如此,布洛斯菲尔德(Blossfeldt)拍的植物相片令人叹为观止,他让木贼变成古代的石柱样式,蕨类有如主教的权杖,栗实与栎芽放大十倍后成了图腾柱,而起绒草就像哥特风格的纹饰。————瓦尔特·本雅明
(无表情摄影)最经常被提到的影响,就是与20世纪20至30年代德国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联系在一起的摄影。虽然他们之间有区别,但这些摄影师因为把摄影理解成能够捕捉对象和人物的本质而联合起来。他们对本质的探寻并不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而是实质性的和科学的,是由类型学的运用所支持的立场,即汇集到档案中的同一类型或事物的系列影像。这种方法的风险,就在于它把观看等同于认知,而且可能削弱了重要的差异。这种方法最受重视的例证,就是那些被视为让人对对象进行动态比较、对照和分析的作品,特别是卡尔·布劳斯菲尔德(Kar Blossfeldt)对各种植物形式的百科全书式研究,以及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记录快速变化的魏玛社会中人类类型的影像档案。这些项目共同的特色,就是其严肃性、节制性以及对技术完美近乎拜物教般的关注——所有这些特征都和德国摄影联系在一起。————Lucy Sou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