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aul Strand (保罗·斯特兰德)

Paul Strand (保罗·斯特兰德)

保罗·斯特兰德 (PaulStrand,美国)1890年10月16日生于纽约。1910年做照相师,习业于斯都格里茨,后来成为电影摄影师。20世纪美国摄影艺术界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图片

保罗·斯特兰德
Paul Strand
(1890-1976)

出生于纽约中产阶级家庭的斯特兰德,12岁就拥有自己的第一架相机。不过真正了解摄影为何物时是10岁那年的事。当时的他的高中导师就是纪实摄影的元老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

海因经常带着学生参观“二九一”画廊,斯特兰德也就这么接触到“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的作品,并认识斯蒂格利茨及其同僚。

1916年,斯特兰德在纽约,改装了一种“偷拍镜”(装在镜头上,可以拍摄侧面景物),“面对面”的近距离拍摄了众多社会边缘人群的肖像,其中《盲妇》被称为摄影史上最具有震撼力的肖像之一。

斯特兰德曾经用下面的这段话阐述他的摄影观:摄影者必须学会并保持对眼前事务真诚的敬意,并借作品中无限宽广的,超出人类双手技能极限的阶调值将敬意表现出来。要完全将它实现,并不需要搬弄拍照与冲洗技巧,而是使用直接摄影的方式完成。

wallstreat

《华尔街》(Wall Street ,1915年)

Family

《The Family》(Portrait of Lusetti family of Luzzara ,1955年)





而关于肖像摄影,我们倒找不着他对人性的连释,不过在这方面的成就有太多评论家给予最崇高的致意:

“斯特兰德镜头前的人们,好像是在为后代的子孙们摆姿势,那些年轻和够天真的脸孔有礼的守望着,或者是朝前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其他那些上了年纪,或是得应付日常生活考验的人们,则较不经心,他们活在社会中并且苦捍着现实生活,把希望寄托在梦想。他的乡村人物来自行之有年的田野文化,比他所悲痛的机械世界优越。”

田野文化不但是斯特兰德人物照的最佳设释,也是他为土地所阐释的哲理。























































































评论

斯蒂格利茨在1916年的一篇论文中写道:“斯特兰德是我多年来一直在观察的一个年轻人……无疑他是自阿尔文·兰登·科伯恩以来美国唯一的重要摄影家……他真正地为摄影添加了某种原有的景色。” “一个真正由内在做出什么的人,他在失落的东西上加了点什么进去,他预言了摄影的继起之路。”纯摄影的一代宗师亚当斯(Ansel Adams)这么形容他第一次看到斯特兰德的作品:“他的照片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我该走下去的路。”

正如美国摄影师保罗·斯特兰德在191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摄影独特的力量“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就是摄影的本质,既是它的贡献,同时又是它的局限”。“在斯特兰德自己的摄影中,他为机械时代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以日常的主题和个别摄影师的独特才华为基础。他以有着极端特写和鲜明的、经过裁剪的锐利焦点来描绘现代生活,也提出了一种主张,即美国艺术摄影可以让自身摆脱欧洲艺术的主题和风格。斯特兰德所受的教育,强调个体的道德责任。客观性的锐利和清晰的审美——同时凝结了本土的主题,即美国性和个人主义—在很多有影响力的美国摄影师的作品中也再次出现,例如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第三章将进一步讨论)和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 )。————Lucy Soutter

有眼光的人一下就能看出,你的摄影就是你的生活的记录。你可能会看到其他人的各种方法并受影响,你甚至可能会利用它们来找到你自己的方法,但你最终必须使自己摆脱它们。这就是尼采的意思,他说:“我刚读了叔本华,现在我得摆脱他。”他知道,如果你让别人的方法妨碍你去获取你自己的视域,别人的方法可能会非常险恶,尤其是那些拥有深刻经验因而力量强大的人。 ——保罗·斯特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