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James Nachtwey

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chtwey) (1948年-)是当今世界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受赞誉的战地摄影师之一,他的镜头指向二十年来人类的每一次野蛮冲突,足迹踏遍二十世纪末的世界战场。从卢旺达、科索沃到美国的911事件,纳赫特韦记录着历史,讲述着血的教训与人类自省的历程。

1948 年 3 月 14 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西拉丘兹市,后在马萨诸塞州长大。1966 年至 1970 年在达特茅斯大学研读艺术史学和社会科学。大学毕业后曾做过商船船员,受越战和一系列美国政治事件中新闻图片的影响,决心成为一名摄影师。1976 年开始在《阿尔伯克基日报》担任报纸摄影师,1980 年搬到纽约市,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1981 年报道了在北爱尔兰的第一次任务,记录了当地的内乱。1984 年成为《时代》杂志签约摄影师,1986 年至 2001 年期间是马格南摄影合作社成员,2001 年他成为 VII 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2011 年从 VII 图片社辞职。Nachtwey一共5次赢得Robert Cap奖,多次获得世界摄影大奖。在这样的状态里,纳切威做了31年的战地摄影师。31年来,他获得过5次战地摄影最高奖罗伯特•卡帕金奖,还捧得两次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以他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战地摄影师》曾获奥斯卡提名。2007年,著名演讲机构TED还把年度大奖颁给他。

詹姆斯•纳切威的作品风格,成型于他对待人与事物的独特观点与方式。如他所述,他在拍摄中安静而缓慢,以敬意对待他人,以尊重接触他人。他以语言和手势与人交流,人们因而参与到拍摄中来。他的作品不应被归类于所谓“抓拍”,而是并非突如其来的,充满关注与精确判断的具有预见性的人性化拍摄。詹姆斯•纳切威的大多数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都拍摄于被摄人最熟悉的居住场所。”他的拍摄接近被摄人,同样把这种近距离的感受传递给观看者。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以此营造身临其境并与环境互动的感觉,从而打破长焦镜头产生的距离感和带给观看人的冷漠态度。这种透视效果截取并再现了真实的感受,以独特的视角让人不仅是简单的知晓画面信息,而是进一步深入领会拍摄者与被摄者的所处环境。

凭借超人的勇气、不凡的预见力和精湛的技术,詹姆斯•纳切威踏遍了世界的各大战场,作品报道或各类冲突与社会问题。他所到国家和地区包括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危地马拉、黎巴嫩、加沙、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印度、斯里兰卡、阿富汗、菲律宾、韩国、索马里、苏丹、卢旺达、南非、俄罗斯、波斯尼亚、车臣、罗马尼亚、巴西,直至911后的美国。




詹姆斯・纳切威
James Nachtwey
1948~

他善于运用黑白摄影技巧,通过对光线、阴影和构图的精确控制,创造出强烈的对比和表达力,使画面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突出主题和情感,让观众更专注于照片所传达的信息。他的作品被形容为 “视觉上的记者式摄影”,以真实而直接的方式记录下战争和人类苦难的瞬间,不刻意美化或修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氛围和残酷性。他在拍摄中安静而缓慢,以敬意和尊重对待被摄对象,通过语言和手势与人交流,让人们参与到拍摄中来,其作品并非简单的 “抓拍”,而是充满关注与精确判断的具有预见性的拍摄,能让观众感受到拍摄者与被摄者所处的环境。


他记录了众多战争场景,如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等国的内战,以及波斯尼亚、车臣等地的冲突。在他的镜头下,战争的残酷、血腥和对人类造成的伤害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例如他拍摄的阿富汗战争中,喀布尔的废墟、地雷受害者安装假肢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了战争对城市和人民生活的毁灭性打击。


关注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如 1991 年到 1992 年索马里的饥荒,他拍摄的照片中,废墟下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难民,以及用破旧校车拉走匆匆掩埋的死者等画面,展现了灾难的严重性和难民的悲惨处境,这些照片促使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挽回了众多生命。长期关注贫困、疾病、人权等社会问题,拍摄了津巴布韦结核病病房中大多数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场景,以及南非祖母照顾感染艾滋病毒的孙女等画面,呼吁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和人权问题,推动社会变革。

代表作品

这注定是一部黑色沉默的影片。它曾荣获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这是首次以摄影师为题材的影片问鼎奥斯卡奖。为拍摄这部96分钟长的纪录片,从1999年6月到2001年6月,弗雷跟踪采访纳切威长达2年之久,科索沃、雅加达、拉马拉、东爪哇、纽约和汉堡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弗雷将一架特制的超小型摄像机挂在纳切威的照相机上,不仅使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著名战地摄影师如何观察、如何拍摄,甚至可以使我们听到他们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快门声,现场感极强。战火里摇晃的镜头反而十分贴切的展示出战争的混乱,沉重庄严的配乐里夹杂着救护车的呼叫声、枪炮声,悲恸的哀嚎声,这就是战争现场,我们以为已经远去的战争,就在镜头里赤裸裸的呈现着。影片开篇纪录了詹姆斯跟踪拍摄科索沃战争中一个阵亡士兵灵柩回家的情景。他的父母、兄弟扶着阵亡士兵灵柩声嘶力竭的哭喊,没有任何精力顾及镜头,他们悲恸得无力掩饰。传统的战争电影总是在极力渲染战场上的惨烈,这种惨烈常被一种悲情的英雄主义掩盖,只有深入士兵的家中,听听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哭诉,你会发现,战争中没有赢家。


在印尼衣不裹体的贫民区,他花了很长的时间与这一户住在铁路边上的人家相处。火车从旁边呼啸经过,他们炒着米粒,庸懒的休息,肮脏,嘈杂,他随和地与他们握手交谈。图片上的这个男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失去了他的一条腿和一支胳膊。他靠乞讨为生,尽管生活艰辛,和其他普通家庭一样,他和妻子给予了孩子平凡完整的爱。


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家硫矿,被浓烟遮蔽的画面里只能看到隐约的人影。他用布捂住鼻子,依旧被呛得难受。一位正在劳作的工人,没有带任何防护武装,快乐的向他走来,与他握手打招呼,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呛人难闻的气息,而为了生活他们别无选择。这些仅是影片的小部分片段,在战争苦难面前,文字是苍白无力的,纪录片本身就是战争最好的解说者。


GEO的首席编辑Christinae谈论詹姆斯的时候两眼放出对詹姆斯无比热爱的光芒,连与詹姆斯的婚外恋都表现出深深的自豪。说到詹姆斯送的贝壳项链的时候甚至露出些许少女般羞涩与无限怀念,侧面反映出詹姆斯过人的人格魅力。尽管经历过数次战争,詹姆斯还是无法承受每次拍摄带给他的刺激,他甚至需要酒精帮助他从那天所见中恢复过来。影片中詹姆斯的所有对白都能让人深深的感受到他对人生谦逊平和的态度。面对镜头詹姆斯坦言“总有一种东西在冲击着我的灵魂,追求这一种悲惨的场面,这是一种遭人谴责的工作”。同行的摄影师在他的身边被击毙,他没有停下脚步。他也曾面临人权的抨击,人们质疑“我认为应该保护他们的隐私”“你们不应该拍摄这个可怜的女孩”,他自问自己“我是以别人的痛苦来作为谋杀手段吗?把他们的痛苦和悲惨,作为我通向成功的阶梯?”不,不是的,“我想让世人看看一些人的真实生活,这些是我无法想象的,我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还这么苦”。



当地时间9月11日,“9.11”恐怖袭击事件十周年,美国著名新闻杂志《Time》公布一组著名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十年前拍摄的事故现场照片,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首次公开。詹姆斯.纳切威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恐怖袭击发生时,他恰好就在纽约。他拍了十个胶卷,但整整10年,他再没敢看过这些胶片一眼。




1996年-车臣-被毁坏的市中心




卢旺达-被致残的警察:他刚刚从胡图族的死亡营里被救出,他坚持要求给他拍个照。还有意把他的脸扭向光亮的地方,似乎要让我看得更清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有约八十万人被杀,刽子手就是他们的同胞,有时甚至就是他们的邻居,他们用的武器则是最原始的农具。


艾滋病患者




东非大旱灾:在索马里,中央政府垮台了,部族派系间的战斗随即燃起。农民被逐出田地,庄稼和牲畜则被偷走。饥饿被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很原始,却极为有效。数以万计的民众就是这样子痛苦的死去。















巴以冲突,以色列人正投掷燃烧瓶,2001年,冲突升级,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首当其冲。由于双方缺乏诚意,因此各种政治伎俩的交锋的直接后果是带来了更多的仇恨、复仇、猜疑以及绵延不断的冲突。
















《朝鲜记录》










观点

“从我打算做摄影师那天起,我就打算做个战地摄影师,因为我坚信,只要照片能揭露战争的真实面目,我所拍的照片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战照片。”纳切威说。

“作为摄影师,我最大的痛苦在于我知道自己的一切名声和利益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之上,这让我每天挣扎煎熬。如果有一天,我的野心超越了我的同情心,那时的我就失去了灵魂。”纳切威说。

“我希望在照片中,摄影师能够隐身,我不希望人们看到我的照片后说,'瞧这构图多棒',我所使用的技巧完全服从于我的工作,去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我的照片能让人们感到不安,如果这些画面能够毁掉他们的一天,那我就完成了我的工作任务。”纳切威说。

“我不得不这样做。如果我到急诊室做医生,一定会搞得七零八落,在那里我毫无用处。我要把我的情绪通过照片传递出去,我在现场感到愤怒、悲伤、怀疑或者同情,我希望把它们体现在照片里,不仅如此,我还希望它们能继续传递到看到照片的人那里。”纳切威这样说着,他的回答赢得了人们的掌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