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Steve McCurry

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1950-),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在宾州州立大学攻读历史和电影摄影学位。

史蒂夫·麦凯瑞的足迹遍布全球,从喧嚣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每一处景色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麦凯瑞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镜头语言,捕捉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瞬间,记录下了历史的片段,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史蒂夫·麦凯瑞
Steve McCurry
1950-

摄影风格

  • 人文关怀与故事性:以人物肖像为核心,擅长捕捉战争、贫困、文化冲突中的个体命运,通过眼神、表情与服饰细节传递被摄者的生存状态,画面充满情感张力与叙事性。
  • 色彩的戏剧性运用:作品以高饱和度色彩著称,尤其擅长运用红色、黄色与蓝色的对比,如在印度洒红节系列作品中,斑斓的粉末与人群构成视觉狂欢,弱化苦难的同时强化了文化生命力。
  • 构图与光影的精准控制:受布列松 “决定性瞬间” 影响,追求几何化的平衡构图,如在《阿富汗少女》中,绿色瞳孔与红色头巾形成对比,面部光影也分割得恰到好处。
  • 自然光的运用:麦凯瑞是自然光大师,偏爱散射光,这种光线柔和且富有层次,能够更好地表现被摄物体的质感和色彩,让画面充满温暖和亲近感。

代表作品

Steve McCurry的名字永远与那双穿透战火的翡翠色瞳孔绑定。1984年,当《国家地理》封面刊出《阿富汗少女》时,全世界被这张照片的视觉暴力击中——12岁的莎尔巴特·古拉(Sharbat Gula)裹着破旧红头巾,目光中交织着恐惧与尊严,成为冷战末期最刺目的人道主义图腾。


1984年,这幅《阿富汗女孩》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Steve McCurry也因此被公众所认识,Steve也在1986年加入 Magnum Photos马格南图片社),成为了马格南摄影大师中的一位。而且,Steve当时拍摄所用的镜头 尼克尔 105/2.5 ,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作“阿富汗少女镜头.“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国家地理》杂志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史蒂夫·麦凯瑞说,“通过各种渠道捐来的款项,再加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些捐助,总额达到150万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钱用来资助那些失学的女童。比如,我们以她的名义在她居住的村庄建立了一所小学。同时,我们也用这笔钱在阿富汗的许多村庄建立了小学和诊所。”

“1985年登上《国家地理》封面的照片(阿富汗少女),虽然我只花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拍下她,这一切却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


他的作品被美国《国家地理》及其它许多杂志广泛采用,在全球范围内展出,并出版了十几本书,包括《标志性的照片》《不为人知:stories 照片背后》《阿富汗》《画中的生活》《寻找别处》等。





























































































































观点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人。我想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让他们的故事被了解。”——McCurry

“There’s a contemplative or meditative quality to photography which I find to be a sort of peaceful state. I love being able to travel the world,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andscapes.”

”摄影中蕴含着某种冥思或静观的特质,于我而言,那是一种平和之境。我深爱着通过镜头周游世界,感受多元文明与大地脉动。”

——Steve McCurry

评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