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

时代背景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ärung),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主义,宗教愚昧,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与此同时,苏格兰启蒙运动在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相当广,远及冰岛。

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从思想战线上接着文艺复兴进一步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所以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三大口号就是由启蒙运动者提出和宣扬开来的。“启蒙”(Illumination)这个词的原义是“照亮”,实际上就是思想的解放。在启蒙运动者看,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源在于思想的混浊,而这混浊是由宗教迷信造成的。所以改良社会制度先须破除宗教迷信和教会黑暗势力的统治,先须“照亮”人们的头脑,为着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宣扬理性和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因此启蒙运动者把他们的力量集中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上。《百科全书》的全称是“各门科学、艺术和技艺的据理性制定的词典”。他们认为凭这把知识的钥匙就可以打开人们的眼界,“照亮”人们的头脑,等到人们认识清楚了,社会自然就会日趋完善。法国人自己并不常用“启蒙运动”这个名词,他们常用的是《百科全书》,这对于他们就具体地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想。 启蒙运动不但达到了它的“照亮”头脑的目的,基本上削弱了教会神权和封建统治,把西方哲学思想发展逐渐拨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正轨,替资产阶级制造了一套新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中,狄德罗是最杰出的。在反对为封建宫廷服务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的斗争中,他比伏尔泰较彻底;在摸索文艺的新方向中,他比卢梭有较明确的认识和较具体的措施,他虽反对近代文艺的腐朽,却没有因此就像卢梭那样否定社会文化,要历史开倒车。他坚决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从他口里我们第一次听到西方的深入农村生活的呼吁,和同情劳苦大众的呼声。

他认真地探讨过美学各方面的问题,他的早年《论美》专著虽然还流露一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没有能认识到“实在的美”和“关系到我们的美”如何由对立而统一,没有足够地认识到美的社会性,但是美在“关系”和“情境”的观点还是富于启发性的。

Denis Diderot(狄德罗)

德尼·狄德罗(英语:Denis Diderot,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德尼·狄德罗出生于法国东部郎格勒外省小城朗格尔的一个剃刀师傅家庭,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当过家庭教师,翻译过书籍,结识了卢梭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启蒙思想家。1749年因出版他的无神论著作《给有限的人读的盲人书简》而入狱。获释后,他顶着压力主持《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编写哲学、史学条目一千多条。

狄德罗

狄德罗的美学观点零星散见于他的许多著作,有系统的论著是他在《百科全书》里发表的《论美》的长文(1750)。

美与真同一

首先他见出美与真同一,因为都是认识真实地反映了事物:艺术中的美和哲学中的真都根据同一个基础。真是什么?真就是我们的判断与事物的一致。摹仿性艺术的美是什么?这种美就是所描绘的形象与事物的一致。这几句言简而意赅的话不但说出反映论的基本道理,而且也指出艺术(形象思维)和哲学(抽象思维)的联系和区别。他肯定了艺术和美的现实基础,而对于艺术反映现实基础的性质和方式。他终于能达到艺术既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又要表现主观理想的辩证的观点。

美在关系说

在他早年写的发表在《百科全书》里的《论美》(1750),他提出“美在于关系”(rapports)的看法: ……我把凡是本身就含有某种因素,可以在我们理解中唤醒“关系”这个观念的性质,都叫做外在于我的美(beau hors demoi);凡是唤醒这个观念的性质,都叫做关系到我的美

这里的“关系”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个是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他所提到的比例、对称、秩序、安排之类形式因素。其次是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他所提到的这朵花与其它植物乃至全体自然界的关系。第三还有对象与人(即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狄德罗所说的“关系到我的美”,理应在于这第三种关系,即理应与对象的社会性密切相关,但是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观念非常模糊。

在《画论》里“关系”就明确化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了。狄德罗谈到画家的基本的素描工夫就要从显示这种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入手。他举了一些例证,证明人体各组成部分互相因依的关系,如果某一小部分失常,全身各部分的形状就都要受影响。例如一个早年失明的女子,不仅眼巢和眉睫都变了形,就连肩膀、颈项和咽喉也和常人的不一样。画家就要认识到事物的这种因果关系,“按照它们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来。摹仿愈周全,愈符合因果关系,也就愈能使人满意” 。他还要求画家“在形体的外表结构上显示出年龄,习惯,或实现日常功能的本领”。“关系”要在“情境”中才能见出,所以狄德罗愈到后来愈拿“情境”的概念代替“关系”的概念。

现实美与理想美

狄德罗的辩证观点还表现在他对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的看法上。他一方面始终坚持艺术要摹仿自然,另一方面也再三强调艺术并不等于自然,摹仿并不等于被动地抄袭。他见到美一定同时是真实的,但并不是一切真实的东西都美,美也有高低深浅之别。他说,“自然有时枯燥,艺术却永远不能枯燥”。所以艺术对于自然,首先应有选择。“摹仿自然并不够,应该摹仿美的自然。”狄德罗在这里要说明的主要是美与真虽同一而毕竟有区别,以及艺术应注意内容不能专靠表现技巧的道理。

在评价一七六七年巴黎艺展的《沙龙》里以及在《谈演员》的对话里,狄德罗再三标榜所谓“理想美”(1evbeauvidéa1)以及它与“现实美”(lebeaureal)的分别。理想美首先要求对材料加以选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求对现实材料的理想化、集中化和典型化。在《谈演员》里他质问反对艺术修改自然的论敌说:“如果说生糙的自然和偶然的安排比艺术的造作更好,艺术处理就难免损坏它,请问,人们所赞扬的艺术的魔力究竟何在呢?难道你不承认人可以美化自然吗?”很显然,“美化自然”就要“损坏生糙的自然的偶然的安排”。这种“美化”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它已不复是自然了。

艺术既要根据自然而又要超越自然,艺术美是一种理想美,是艺术家经过“意匠经营”,在自然上加工的结果。狄德罗要求演员先在心中揣摩出“理想的范本”,这种理想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典型化的过程。

参考资料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